掌控流程之二
如果所有事物长期占据着收集箱,则心情会更加焦虑,所以需要定时清空收集箱,而这一步就是明确意义。
从收集箱中拿出一件物品,问一下自己”这是什么”?这件事能对个人成长有意义吗?最近看了李笑来提出的专注力的三个大坑:凑热闹、随大流、瞎操心,凑热闹让你产生所谓的安全感,大家都在关心的事,你不关心,好像有点“吃亏”;随大流让你产生所谓的归属感,大家都在做的事,我也要做,不会孤立无援;瞎操心产生所谓的成熟感,替别人瞎操心,带来一阵子愉悦感。
在令人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中,把衣物堆在客厅,一件一件物品拿在手里,问自己是否有感觉,如果没感觉就丢弃,思考方式真是惊人的相似!
遇到一件事时,必须静下来深刻地思考:这件事对我的长期成长有帮助吗?这件事符合我的为人处事原则吗?如果没有帮助,就要果断地删除!如果感觉有意义,就接着问自己下一个问题:“这件事可以采取行动吗?”
注意GTD中的第二步“明确意义”与第三步“组织整理”之间的界限并不容易区分,也不要太强求,把第二步、第三步合在一起学习就行,如果无法采取行动,就走流程图右侧的分支,如果要采取行动,就走下面的流程。
这一步看似简单,但做起来并不容易,我们都喜欢做些紧急、不重要、不用动脑子思考的事情。有意义的事情向来需要时间的积累,并且伴随着跳出舒适区的痛苦。最近李笑来在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》栏目上的8大问题,可以激发一番思考: 1、你必须关注什么呢? 2、你必须要思考什么? 3、你要必须要做什么呢? 4、你必须要做出哪些改变呢? 5、哪些无需关注? 6、哪些无需纠结? 7、哪些无需耗费脑力、体力? 8、哪些是必须坚守、绝不改变的呢?
思考完这些问题后,再处理工作篮中的问题时,就可以做出更快的选择了。
在区分工作箱中的材料(Stuff)时,有些是目标性的事务描述(说明了“为什么”做某件事),有些是具体的行动(说明了某件事具体“是什么”),对于前者,如果确认要采取行动,那就要细分,细分到具体可执行的步骤,才能避免拖延。